【人民日报】困扰神经、攻击心脏,早期识别“淀粉人”抢回生机
78岁的何先生至今记得那双穿不上的鞋。2021年,他的脚踝肿得像发面馒头,按压后留下的深坑半分钟都弹不回来,原本合脚的42码鞋,硬生生撑成了44码。那时他经常感到胸闷透不过气,要深呼吸才能舒服点,后来被确诊为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(ATTR-CM),一种被称作“淀粉人”的疾病。
全球范围内,像何先生这样的ATTR-CM患者约有30万-50万①②,并且还有患者尚未被明确诊断。8月29日开幕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,发布了一项相关研究:从ATTR-CM患者第一次出现症状到最终确诊,要走的“弯路”甚至可达8年以上③。误诊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在加速心脏的“淀粉化”。
浮肿的背后,或是心脏被“淀粉”悄悄裹紧
起初,何先生只当脚踝发肿是风湿病,揉一揉、歇一歇就能好。直到肿势顺着小腿爬过膝盖,连肚皮都胀得发亮,手指肿成蜷曲的胡萝卜,系不上鞋带、握不住笔时,这位曾在部队扛过枪、在审判席断过案的硬朗老人,才惊觉不对劲——这不是普通的衰老,是身体里有什么东西,正一点点吞噬着他的力气。
只是那时的他还不知道,这份“不对劲”背后,藏着足以危及生命的凶险。起初,何先生只在县医院进行消肿治疗,但水肿始终治不好,后来又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,从风湿科到肾科,每个科室都说“不像”,没人说得清到底是什么病。这段就诊经历,像在迷宫里打转,最后到心脏内科才确诊。
负责何先生的主诊医生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陈艺莉教授讲解了ATTR-CM凶险的根源:“这种罕见病是由肝脏产生的转甲状腺素蛋白,错误折叠形成不溶性淀粉样纤维,聚集沉积在心肌间质所导致,早期起病隐匿,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,容易被误诊为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或肥厚型心肌病,从而延误救治。”

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陈艺莉教授在给何先生问诊。受访者供图
“虽然现在看到何先生很健朗、幽默,但他当初来到我们科室的时候,整个人浮肿得非常厉害,可以说是病危状态。”陈艺莉教授回忆。
困扰神经、攻击心脏,早期识别抢回生机
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(ATTR)可分为主要困扰神经的ATTR-PN和重点攻击心脏的 ATTR-CM,有时还会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出现。例如有些患者最初以手脚麻木、行走困难等神经症状起病,随着病情进展,淀粉样物质逐渐侵袭心脏,最终转为以胸闷、心衰为主要表现的ATTR-CM。陈艺莉教授在临床中也见过特殊的病例:有患者因椎管狭窄做骨科手术,术前心超发现心肌淀粉样变性,后转入心内科确诊ATTR-CM;还有位40岁患者,因顽固性腹胀、呕吐辗转多地求医,始终未明病因,一度无法自理,最终到中山一院寻求诊治,在多学科团队共同救治下很快找到了病因,启动药物治疗后,患者生活逐渐恢复正常。

何先生正在进行心脏功能相关检查。受访者供图
何先生算ATTR患者里幸运的那一个。陈艺莉教授说,“因为我们对ATTR这个病了解得比较多,当何先生来到我们科室,我就注意到他有一些很典型的表现,例如心肌肥厚、心力衰竭,同时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等,这些都是ATTR-CM的警示征,因此我们当时非常警惕,并对何先生做了一些针对性检查。”
“ATTR-CM看似罕见,其实是因为很多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。平均每位患者要辗转5家医院,花费多年时间诊治。由于基层医院对该病认识不足和检测条件有限,大量病例就这样被漏诊了。”陈艺莉教授补充道,早期诊断尤为重要,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,延缓病情恶化。
得益于及时精准的排查诊断,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良好心态,何先生目前病情控制稳定。如今的他,走路方便,呼吸顺畅,还曾去湖北恩施旅游,看大峡谷、爬山,6小时下来也没问题。
在何先生幸运的背后,是更多未被看见的挣扎。
陈艺莉教授强调:“遇到不明原因水肿、气短的老人,多问一句有没有手脚麻木,多做一次心脏彩超,可能就多救一条命。”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、呼吸困难、心脏节律异常,尤其是60岁以上男性,应尽早到心内科排查。此外,年纪较大且可能伴有房颤、心肌标记物轻度增高、心动过缓等症状的患者,需要注意为ATTR-CM。
ATTR-CM高死亡率、重医疗负担的背后,除了疾病“伪装”和认知“盲区”的双重陷阱,还有很多患者的神经相关症状亟待控制和改善。因此陈艺莉教授呼吁:“期待未来更多不同靶点及不同机制的创新药物出现,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,让那些曾在误诊与煎熬中挣扎的‘淀粉人’,能够重新拥抱有尊严、有质量的生活。”
文/记者 谷雨微
报道链接:https://m.peopledailyhealth.com/articleDetailShare?articleId=43e6de95259849c78d786dacff108979
报道日期:2025-08-31